遵化清東陵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縣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帝皇帝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帝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臺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宮墻、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筑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筑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 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 殿、方城明樓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帝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筑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帝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實渾厚;乾隆帝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只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游客參觀。
裕陵(乾隆帝陵)
裕陵位于孝陵西側,于乾隆帝8 年(1743年)動工興建,費時30年始成。裕陵的地宮在已出土的清代皇陵中最為宏偉,其進深54公尺,面積337平方公尺,由三間長方形的券堂一明堂、穿堂、金堂串連成"主"字形;乾隆帝皇帝的棺柩便放置在最里側的金堂,兩旁還有附葬的二后、三妃靈柩。地宮內四壁和券頂皆雕滿各種佛像、經文和裝飾圖案,雕刻刀法明怏,線條細膩流暢,以明堂門洞兩側浮雕的四大天王像和券頂的五方佛像最具代表。
香妃墓
香妃即容妃,新疆維吾爾族人,據說她因遍體生香,甚得乾隆帝喜愛,所以稱香妃。她的陵墓坐落在裕陵西側,專為安葬乾隆帝后妃的“裕妃園寢”中,因曾被盜掘,現棺槨已所剩無幾,怛遺骸、遺物印證史冊,對其 容貌身世記載殷實, 棺木上刻有一行阿拉伯文“以真主的名義”,證實香妃信仰伊斯蘭教。
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
由裕妃園寢再往西是安葬東、西太后的定東陵。西太后慈禧陵在普陀峪,東太后慈安陵在普祥峪,二陵原皆于同治帝12年(1873年)興建,形制、規模相仿,但慈禧陵于光緒年間全面重修,因此其建筑之華麗精美冠于東陵。尤其隆恩殿殿里殿外都裝飾貼金彩繪,殿內明柱也盤旋金龍,可謂金碧輝煌;殿前的漢白玉臺基中央有透雕 的龍鳳陛石,其構圖為“鳳上、龍下”,充分顯現其權勢獨攬的野心。
慈禧陵也有清代后陵中唯一的地宮,據記載,地宮內隨葬有大量的金玉珠寶,其中一對萬壽壺共嵌有珍珠1288粒、紅寶石56件、藍寶石18件,被視為稀世珍寶??上?,民國17年定東陵發生震驚中外的盜陵巨案,隨葬品幾被盜光,現地宮內僅存空棺一口,而貼金的內壁、石柱也受到極大的破壞,只留形制、規模供游客參觀而已。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第一帝順治帝,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帝大帝,文武兼備的十全老人乾隆帝,輔佐圣、世二祖的杰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給人以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咸豐帝、同治帝……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臺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禮,歷史的評說。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V)(VI)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游景區。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
孝陵,是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的陵墓,建于景色秀麗的昌瑞山主峰之下,是東陵的主體建筑,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進入陵區門戶的大紅門,依次為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神道石橋、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直至寶城頂,大小建筑幾十座,由一條十多華里長的磚石鋪面的神道貫穿,形成了一條陵區的中軸線,脈絡清晰,主次分明。各建筑物的梁枋斗拱有彩繪拱飾,屋頂及墻頭有黃色琉璃瓦覆蓋,建筑雄偉壯觀。
康熙帝的景陵,位于孝陵東南,全部建筑仿孝陵,規模次于孝陵。隆恩殿內大柱聳立,甚為壯觀。裕陵、定陵和惠陵,自小碑樓至寶頂的建筑與孝陵大體相同。但從整體布局來看,其規模均不如孝陵。這幾個帝陵沒有石牌坊、更衣殿和龍鳳門。石像生的對數也少于孝陵?;萘隂]有神道和石像生,定陵和惠陵沒有大碑樓。
隆恩殿是陵寢的主要建筑之一。在隆恩殿建筑中,以慈禧陵隆恩殿及東西配殿建筑工藝水平最高。慈禧陵建于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為借口,重建隆恩殿和東西配殿。重建后的慈禧陵三殿的梁枋架木、門窗隔扇,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構制。在深褐色的原木上,直接瀝粉貼金。三殿內的墻上鑲有大小不等的30塊雕花磚壁,共計237平方米。所雕花紋有“五福捧壽”、“四角盤長”、“萬字不到頭”等。所有雕磚的外圍,均飾以蔓草、蓮花和珠文,凡凸起的花紋,全用赤金葉子貼飾,底部用黃金葉子貼飾,赤黃二金,交相輝映。三殿內外彩畫中,共有2400多條金龍。龍呈行、臥、升、降狀,千姿百態,光彩奪目。所有這些為其他陵寢建筑所未見。僅貼金一項,就用掉黃金4592兩之多。
地宮是石雕刻和石結構相結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安放死者棺槨的地方。乾隆朝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他的陵墓修建時間長,規模大,地宮建筑工藝水平高。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進深54米,總面積372平方米,完全是傳統的拱券式石結構。由一條墓道、四道石門和三個主要堂券組成,平面呈“主”字形。第一道石門叫罩門,門樓上的出檐、瓦垅的吻獸,都用漢白玉雕成,雕鑿細巧。石門兩壁各浮雕四天王像,大小與真人相仿,形態多姿,線條清晰。過罩門洞是明堂,安放帝后的“冊”、 “寶”之類。進入第四道石門,就是地宮的中心。這里券頂刻著三大朵佛花,東西墓壁各雕慈氏、普賢菩薩和佛教“八寶”。所有大理石壁面和券頂,布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裝飾和用梵文(古印度文)、蕃文(藏文)兩種文字鐫刻的經文,字體端莊,雕刻剛勁挺拔,技藝精湛。整個地宮雕刻主從得當,輕重分明,虛實配合,在視覺上富有節奏感,是我國罕見的一座地下石雕藝術寶庫。
慈禧地宮規模比裕陵地宮小,但裝飾別具一格,除第二道門為月光石的雕刻圖案外,其余全用晶瑩潔白的漢白玉石筑成,石雕技術亦相當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