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清西陵
2000年清西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梁各莊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歷經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余緒延至民國年間。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圍群巒疊嶂,樹茂林密,風景極佳。東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偉的紫荊關,北枕高聳挺拔的永寧山,現抵滔滔東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妃陵三座。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共葬有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邊近200里,外圍原有紅、青、白三層界樁,每層之間距10里,界樁以外還有官山,不許老百姓涉足。為了加強陵區的管理,設立了一套機構。西陵建設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宮殿千余間,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建筑群。眾多建筑均有彩畫與雕刻,陵區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璽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在陵區雕刻中,為數最多的是龍鳳。整個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發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風格的優良傳統,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創造才能,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瑰寶。西陵陵區富有濃郁的園林氣息,陵區古松參天,四季常青。在綠色的海洋里,浮現出金光燦爛的琉璃瓦宮殿,春夏之時,綠蔭蔭的松濤島語,流水潺潺,季麗如畫,是旅游避暑的勝地。
西陵的陵園建筑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間,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規模最大的雍正泰陵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區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東西兩側。泰陵的神道,由三層巨磚鋪成,兩邊蒼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著40多項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進入陵區的一座聯拱式五孔橋,橋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莊重、美觀,色彩調和。這三座石坊,都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獸等圖形,形態生動,被視為西陵建筑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嘉慶的陵稱昌陵
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規模與泰陵不相上下。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傳位給他時并為他在泰陵南西士南一公里的地方,選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鋪 的是很貴重的黃色花斑石 ,石板上還帶有紫色花紋,光滑耀眼,好像是滿堂寶石。大柱包金飾云龍,金碧輝煌。
工藝精巧的道光慕陵
道光的陵稱慕陵。慕陵的特點是規模小,沒有方城、明樓、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堅固,則超過泰、昌二陵。整個圍墻,磨磚對縫,干擺灌漿,墻身平齊結實。隆恩殿的建筑工藝精巧,大殿全用金絲楠木,不飾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開殿門,楠木香氣撲鼻而來。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內有龍,而且檁枋、雀替,也雕上游龍和蟠龍。這些龍都張口鼓腮,噴云吐霧。據說,這都是道光本的的主意。原來為他選的陵址,發現地宮浸水,道光便另選一址,并命名為龍泉峪,道光認為,地宮浸水,可能是群龍鉆穴、龍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龍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會在地宮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個能工巧匠,用金絲楠木雕成許許多多的龍,布滿天花藻井,造成“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氣勢。
崇陵是光緒的陵墓,位于泰陵的東南面約4公里的金龍峪,是我國現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興建,民國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數量與規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園儀樹中有罕見的羅漢松和銀松。地宮中合葬著光緒帝和他的隆?;屎?。